李振聲——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

編輯︰許可

  說到讓中國人都能吃飽,很多人想起的是「雜交水稻之父」袁隆平,其實中國還有一位與袁老齊名、並稱「南袁北李」的農業科學家,他就是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」李振聲。

李振聲為有飯吃報考農校?

圖為年輕時的李振聲。
李振聲打算找一份教書工作,但一張招生廣告,改變了他的一生。圖為年輕時的李振聲。(網上圖片)

  李振聲1931年2月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農家,小時候捱過餓,經歷過戰火。他靠着親戚接濟讀到高中二年級,原本打算到省會濟南謀取一個教職糊口,但街頭一則招生廣告改變了他的命運。

  當時是1948年,濟南剛解放,山東農學院重新招生,「免費食宿」4個字吸引了李振聲。「又有飯吃,又能上大學,這是我從來都不敢想的事。」他決定試一試,結果一試成功,成為了小麥育種與栽培專業的學生。

  那時在中國北方農村,人們主要靠玉米、大豆填飽肚子,小麥產量低,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,可謂來之不易,吃上一頓用小麥磨成的「白麵」,是很多人的盼望。

  一次學校假期,李振聲把培育出的小麥良種帶回家,有鄉親們試種果然收成大增,此後大家紛紛登門換種。看到這情景,他深刻體會到科學對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,也堅定了研究方向。

牧草為李振聲開拓育種新領域

中國小麥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約兩成
中國小麥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約兩成,所以李振聲的研究至關重要。(網上圖片)

  1951年畢業,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。能進入中國科學最高殿堂,對李振聲是意外驚喜,但也有一絲遺憾,因為他最想做的是小麥遺傳育種研究,卻被分到栽培組研究牧草。那時李振聲當然不會想到,小小的牧草,日後會幫助他開拓出育種新領域。

  5年後,李振聲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號召,轉往陝西小城楊陵的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。

  那一年,中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小麥條銹病。這種病被稱為「小麥癌症」,是公認世界性難題,它的傳染性極強,會導致小麥大幅減產,甚至絕收。

  據報道,當時因病減產的小麥達幾十億公斤,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二十分之一,影響非常嚴重。

遠緣雜交 李振聲挑戰高難度

李振聲一生致力小麥遺傳育種的研究與教學
李振聲一生致力小麥遺傳育種的研究與教學,圖為上世紀80年代李振聲(左一)和學生在麥田裏。(網上圖片)

  看到許多農民對着染病麥苗失聲慟哭,農家出身的李振聲感同身受。他下決心要戰勝小麥病害、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。

  從何處着手呢?李振聲想到在北京研究了5年的牧草:「小麥有5,000年的歷史,一直是人工栽培,抗病能力弱。而牧草則是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繁衍,自身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抗體基因,對條銹病有很好的抗性。如果把它的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上,不就能大大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嗎?」

  要把牧草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,就要讓兩種不同的植物雜交,學術上稱之為「遠緣雜交」,難度極大。

  為了得到最優質品種,李振聲挑選最好的小麥雜交繁育,再篩選,再雜交,又再篩選……​​8年過去,可是抗病小麥還沒有培育出來。

耗23年 李振聲育成高產抗病新種

李振聲除了是農業科學家,也是農業發展戰略專家。
李振聲除了是農業科學家,也是農業發展戰略專家,他曾率領專家組,就中國農業發展問題進行調查和撰寫報告。(網上圖片)

     非議接踵而來,李振聲甚至受到「研究工作脫離實際」的批評。「那段日子,我的壓力最大。」但他選擇了堅持。

  1964年,小麥收成期前接連下了40多天雨,等到天氣放晴,1,000多份雜交品種小麥幾乎悉數乾枯了,只有一份舒展着葉片,保持着金黃顏色。李振聲興奮不已,帶着這棵小麥又投入了新的研究,這一做又是十多年......

  1979年,也就是李振聲研究小麥遠緣雜交的23年後,轉移了牧草基因,抗病性強、產量高、品質好的小麥品種「小偃6號」育成,開始在黃淮流域冬麥區廣泛種植。陝西農村一句民謠漸漸流傳開:「要吃麵,種小偃。」

  到21世紀之初,「小偃6號」系列及其衍生品種多達50多個,在全國累計推廣3億畝以上,增產超過150億公斤。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是每年人均400公斤,只要簡單計算,就能理解150億公斤是甚麼概念。

獲共和國勳章 李振聲受肯定

李振聲(左)在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,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頒獎。
李振聲(左)在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,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頒獎。(網上圖片)

  此後中國的農學界把李振聲和袁隆平合稱「南袁北李」;李振聲也被譽為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」。

  當然,李振聲對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貢獻絕不止是培育「小偃6號」,上世紀80、90年代中國糧食產量兩度徘徊不前,他還受當局指派,帶領農業專家就此展開調查,並提出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對策和建議。

  李振聲亦一直堅持科研和教學,90歲後他不能親自到田間地頭去了,但仍用微信了解着第一線工作進展。

  李振聲199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,曾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、中國科協副主席。2024年,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,李振聲被授予「共和國勳章」,成為繼袁隆平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農業學家。

  延伸閱讀:為中國人吃上飽飯奮鬥一生 「雜交水稻之父」袁隆平

我要回應

(可輸入500字)

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,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

時代英雄

李振聲——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

傑出名人

敦煌保育80年|「敦煌守護神」常書鴻 千年莫高一生守候

創新先鋒

「無創產前檢查之父」盧煜明

盧煜明獲任香港中大校長 帶你認識這位「無創產前檢查之父」

小城大事

李子柒最新影片截圖

李子柒回歸|新影片花大半年製作非遺「漆藝」 停更近3年還做了甚麼?

運動健兒

2:22
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

「輪羽二哥」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

影視巨星

瓊瑤、《還珠格格》劇照

瓊瑤逝世|首部小說捧紅林青霞 《還珠格格》助亞視打低無綫

編輯推薦

中國鐵路冷知識之三|鐵路車次有講究 為何同一趟列車有兩個編號?

盤點|中央三次贈港國寶大熊貓 重溫可愛瞬間

2:15

「熊臉識別」野生大熊貓 高科技守護中國國寶

四川大熊貓基地

四川「追貓」攻略!盤點3大熊貓基地 邂逅「花花」和它的小夥伴們

1:47

1800隻大熊貓

十大中國瀕危動物:「最可愛國寶」大熊貓

邊「玩」熊貓邊讀書?全國首個大熊貓學院正式招生

新興行業-大熊貓飼養員

新興行業|大熊貓飼養員是「最有趣筍工」?

成都大熊貓博物館開幕 主打高科技互動保育體驗

0:31
海南艦

有片|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訪港5天 即睇新型兩棲攻擊艦「海南艦」風釆

1:30
香港展覽盛事

《香港機遇新里程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

1:37
原來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被譽為「中國死海」的鹽湖,運城鹽湖的湖水會隨着氣溫等及礦物變化,呈現五顏六色的變幻美景,令人歎為觀止。

山西旅遊|「中國死海」運城鹽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

2:18

香港古迹|堅尼地城魯班先師廟本月設免費導賞 細訴建築歷史

3:07

非凡75年·科技篇|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

3:07
中國5G、AI、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

非凡75年·科技篇|從5G、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

3:45

非凡75年·科技篇|中國航天「從無到強」 躋身世界前列

黃子華棟篤笑、電影《破·地獄》

《破·地獄》|黃子華「票房靈藥」怎樣練成? 首個棟篤笑原是娛圈告別作?

行山
當代中國-名家專欄-李焯芬
李焯芬

李焯芬人生導航 腳比路長的道理

上海
葛兆光
葛兆光

葛兆光對「天下」的想像: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、思想與學術

2010年12月21日

《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》發布

冬至 是冬天開始還是結束?

  冬至,很多人以為是冬天到來,實際卻是「冬天到此為止」的意思。

  冬至又叫「冬節」,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日之一,一家大小會提早下班回家吃豐盛的晚飯,團團圓圓,甚至有「冬至大過年」,為甚麼呢?

 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之一,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。這天,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上,北半球受光最少,日照最短、黑夜最長。過了這天,日照時間開始逐漸增長,古人認為...

9種潮型

     浙江錢塘江潮,有「天下第一潮」之譽,古人所謂「浙江之潮,天下之偉觀也。」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,而且形態多變,共9種花款,大家都見過嗎?

WeChat